去行动、去改变,你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








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,计划永远是计划。






可能是年底要写年度总结,却发现年初定下的目标又没达成;可能是答应了孩子,会多花时间陪他一起成长,但到头来,还是让孩子缺失了陪伴;还可能是想要健身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但总会在草草行动之后就草草收场……






我们为什么总是做不到?不少人把原因归结为“意志力薄弱”。但日本的石田淳却说,我们总是做不到自己预想的,并非是意志力薄弱,而是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。






有想法,不如会行动。我们现在来看看石田淳是如何让我们用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,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吧。






02

关注当下,去做你真正想做的






把想法变成现实并没有那么容易,因为我们总会受到过去和未来的影响。我们会深陷过去某件做的不好的事,或是对未来有期待甚至恐惧,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止步不前。






想要让自己用行动改变人生,首先,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。






过去的事已成定局,谁也无法回到过去,谁也无法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往事。把注意力放在过去,那些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,我们还会被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住。相反,把注意力放在当下,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。






其次,我们不要有“为了将来现在必须忍耐”的想法。






不少人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只是模糊地觉得“如果我现在忍耐,将来会有好事发生”,但这样的想法看似积极向上,实际上却是逃避现实。






给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确实很重要,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只存在于“没有到来的未来”中。我们应该把握当下,过好每一天。






除此之外,我们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。






在我们的脑海中,一天会出现几百次负面信息,而我们经常会把这些负面信息放大。






就像一个打算戒烟的人好几天都没有吸烟,但有一天他没忍住吸了一根,他就马上陷入自责之中。






但情况真的有那么糟糕吗?真实的情况是:这个人好几天没有吸烟,那天只吸了一根而已。






如果真的存在半途而废,那就重新开始就好了。你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,是因为你每次开始的时候都因为认知偏差而感觉自己“这次肯定也不行”。




微信图片_20190902115027.bmp





警惕这种认知偏差,不要让自己陷入认知偏差的恶性循环中。






然后也不要以他人的价值观,来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。很多人有“必须做让大家都认可的事”的想法,但是被他人的价值观所束缚,只会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满意。






石田淳说,你想要实现什么目标,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,都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,而不是由世俗的价值观和流行的标准决定的。






因此,学会原谅自己,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以及不想做的事,不要给自己制造过多的压力,这样你才可以更好地做到自我管理。






最后,要学会控制导致愤怒的负面情绪。






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,总喜欢去责怪他人和外在环境。学会关注当下,关注事实本身,不被多余的情绪所困扰,你就会活得更从容淡定。






总之,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,不要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,更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心存怨恨。只有把握当下,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灿烂。

<section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display: inline-block; width: 35px; height: 38px; background-image: url(" wx_fmt="png");">

03

小行动+奖励,能让你坚持去改变






转变观念后,我们就要开始行动。但很多人在还没取得结果的路上就失败了,主要原因有两个:一个是没有勇气开始,一个是开始了无法坚持。






没有勇气开始,我们需要增强行动的驱动力。






很多人知道自己要改变,但不知道要如何改变,对于这种情况,书里提到的MORS法则就可以帮助我们。






微信图片_20190902105111.bmp






MORS法则是行动科学管理术的一个方法,它包括四个要素:Measured(可测评),Observable(可观察),Reliable(可信任),Specific(可明确化),这代表了想要确保目标清晰、具体,就要满足这4个条件。






举个例子,有个人想要学英语,那么“一天记三个英语单词”的目标就比“从现在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”的目标要好,因为它符合MORS法则。






在明确驱动力后,我们就要开始行动。






开始行动的目标是马上取得成果,因此,它的关键是降低行动门槛,只有这样才能让行动有持续的可能。






石田淳建议,在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,最多不要超过三个。






如果你想学习英语,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。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,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。






当然,有一些目标是无法严格按照数量来区分的,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化零为整。也就是把要做的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,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就可以了,这样的方式能让我们从多余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。






而且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,我们会体会到“我做到了”的成就感。通过自己给予自己“好的结果”,会让自己更容易开始下一次的行动。






除了目标定的低一点,改变的力度也要恰当。






好比说我们要一周运动三次,次数虽然不多,但如果每次的运动强度很大,我们也很难坚持。




微信图片_20190902110623.bmp





要降低行动的难度,就要控制好改变的力度。

行动目标会比“每天跑5公里”的行动目标,更容易让人完成。


如果你仍旧觉得“每天走30分钟”的目标对你还是存在难度,你可以试试“5分钟行动”。


5分钟行动是让你暂时忘记你的目标,先去做5分钟再说。5分钟很短,一般人都能坚持下来,当你能做到第一个5分钟之后,你会发现,你能做到更多个5分钟。


石田淳现在的爱好之一是跑步,但以前的他不仅身上有赘肉,连爬个楼梯都会上气不接下气。


当他决定运动时,他就用了“5分钟行动”的方法,让自己更容易改变。


他先尝试跑5分钟,当他能做到之后,他慢慢把跑步时间延长到10分钟、15分钟,最后30分钟。


对于完全没有运动习惯的他来说,这时候的成就感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。在成就感的驱动下,他又相继完成了半程马拉松、全程马拉松、撒哈拉马拉松。


不要以为只是5分钟的行动,它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。想一想水滴石穿的道理,坚持完成小的行动,不断地积累,最后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。


那开始行动之后如何坚持呢?这就需要另一件法宝——营造行动过程中的成就感。

微信图片_20190902110852.bmp


首先,为了让我们在无法立刻得到“好的结果”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行动,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奖励。


比如你有学英语的计划,那么在行动前就设置一个奖励——坚持上三个月英语课,就给自己买一套新西装。


当然,奖励并非只是物质奖励,感谢和称赞也是奖励。


例如,在督促孩子学习时,家长可以多夸孩子。家长的夸奖能让孩子体会到“我能做到”的成就感,也就能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。


除此之外,每天给自己正面暗示,也算是给自己的奖励。


石田淳建议,我们可以每天在笔记本或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三件“今天发生的开心事”,以此来获得成就感。


上一篇:暂无